就我所知,很多人關心房子,但不關注“碳中和”,覺得很遙遠。事實證明,他們錯了。住建部3月29日發通知,就加強“縣城綠色低碳建設”征求意見。其中有兩則重磅新規,定性也定量: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,6層及以下住宅占比應不低于75%;縣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過18層。
-
影響范圍——全國。2016年,朗詩地產的老板田明,在北京一場活動中發言。臺下的人,大多在漫不經心地玩手機。但有一個數字,今天回過頭看,是田明正式拋出的:中國房地產的碳排放占全社會總量的40%。40%,這其實并無明確的研究來佐證,但足以引發領導們的重視。
“碳中和”的概念,其實是徹底反思、檢視傳統發展的路徑。人們買房、住房、消費、出行,產生的“c(碳)”,都要通過相應的措施抵消。
-
它不但有路線圖,還有明確的時間表:力爭2050年。這不,重磅新規就來了,它的本質要求是“控制縣城建設密度和強度”。藍圖是這樣的——縣城建設應疏密有度、錯落有致,既要防止盲目進行高密度高強度開發,又要防止攤大餅式無序蔓延。
縣城人口密度應控制在0.6~1萬人/平方公里,縣城建成區的“綜合容積率”比值應控制在0.6~0.8。
-
什么概念?作為全國的最中心,有大量胡同平房的北京二環內,“綜合容積率”現在是1.1。有概念了吧,以后的縣城都要比這個數字低很多。“碳中和”強勢而來,首當其沖的開發商有誰?當然是在縣城大規模蓋房子的“流量明星”們,諸如碧桂園和中梁。
其實,隨著產業轉移,縣城的人口密度自然會下降,但是房子卻越來越多。博主“好評與差評”講了一個在縣城做裝修生意的親戚見聞。他問堂哥,去年縣城的房子不是賣得很不錯嘛,怎么裝修生意這么難做?
-
買房是投資心理的太多了,哪有人真的裝修。堂哥覺得很無力,“好評與差評”心里一驚。“縣城不到30萬人,還能炒啥房?”
-
堂哥接觸到最真實的縣城市場情況,前些年,絕大多數縣城的房子,不少是被占坑式買房人買走的。在外打工,聽聞房價會漲,趕緊回家占個坑,或是附近鄉村的居民為了孩子念書,提前在縣城買房。小鎮青年取個媳婦,縣城有房也必然是“標配”了。
-
開發商們在縣城蓋的房子,大多向上奪取空間。“高樓大廈”為縣城帶來了新的天際線,夜晚華燈初上,也有一番在大城市的錯覺。新的規定,縣城不能再建設18層以上的了。動不動百米住宅的粗放開發,必然終結。此外,6層洋房將重新成為縣城新房的“新主流形態”。建筑密度的下降,會讓社區園林面積增大,花草樹木也會吸收人們呼吸的“碳”。
設想下,這是多美好的場景。問題也來了,下一步怎么走?縣城限制高度,開發成本理論上會增加。按照新規,縣城所有住宅樓盤的容積率基本會下降至1.5以內。地價與房價,未來也會比高層有所上浮。小編分析,未來還有兩個重要的變數,光伏建筑和新能源汽車的住宅配置。早些年,恒大做新能源汽車,很多人不解。其實,人家是對“碳中和”早有預判。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最后卡脖子的地方,在于現有二手房小區停車位無法安裝私人7kw充電樁,幾乎很難大面積推廣。
-
因為,如果小區電容一開始沒有規劃,而擴容又不是業主個人能夠承擔的起的。不少物業現在就是一刀切,封禁個人車位安裝低壓交流慢充電樁的安裝申請。預計“碳中和”會摧枯拉朽般解決類似問題。
-
此外,新房子的電和熱水來源,不少要通過太陽能來解決,開發商的成本與買房人的生活習慣,要隨之調整。注意,“碳中和”,真的開始影響房地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