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個案逐漸累積,便可能演變為行業趨勢。近期多位代理商放棄部分產品代理權,或對既有代理權限流露不滿,曾經被爭相搶奪的品牌授權,為何顯現褪色跡象?
作為連接品牌與終端的關鍵紐帶,代理商始終在流通環節扮演核心角色。2023年市場的劇烈震蕩與白熱化競爭,確實令從業者倍感壓力。代理商群體正遭遇雙重擠壓:既要完成廠家制定的銷售指標,又面臨分銷渠道動銷乏力導致的庫存積壓。有從業者直言,當前代理權限如同枷鎖,既限制其拓展同品類其他品牌的機會,又因庫存周轉率下降制約資金流動性,影響業務拓展空間。
某區域兩聯供品牌代理商透露,按現有庫存量與年度提貨任務測算,若以每家分銷商年均消化500萬庫存為基準,需在年內新增超一倍分銷商才能完成庫存去化,這顯然超出市場承載能力。另有消息顯示,某內陸批發商因代理品牌過多、庫存壓力過重瀕臨解體,印證了當前渠道生態的嚴峻性。
非走量型品牌代理商處境更為艱難。有代理商坦言:“虧本拋貨雖能加速清庫存,但利潤只能依賴廠家返點維持。若繼續按原價提貨,疊加貸款利息與倉儲成本,實際處于虧損狀態。”更嚴峻的是,部分品牌仍在持續招募新代理商擴充渠道,此舉加劇同體系代理商的內部競爭,某區域已出現因渠道沖突導致代理商主動棄權的案例。
廠商博弈始終存在,這在庫存壓力下尤為凸顯。部分代理商明確表示,在庫存降至安全線前,即便廠家施壓也不再追加提貨,優先確保資金鏈穩定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資深代理商已完成角色蛻變,從單純經銷商轉型為制造企業,通過自建輔材、控制系統品牌延伸產業鏈。在此背景下,選擇斷臂求生實屬理性決策。
市場下行期往往暴露潛在問題,若非2023年的深度調整,代理權或許仍是搶手資源。當多重壓力疊加,渠道減負成為生存剛需。盡管放棄代理權意味著短期利益損失,但相較于生存危機,暫時的陣痛未嘗不是破局之道。